斵木为耜

  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美国城市的居民开始将人行道上的生活视为一种新的斗争。他们认为传统标准并不适用于第六大道这样的街道。政治人物的回应是推进恢复秩序和减少犯罪的方案,但这些方案恰恰与雅各布斯所谓的“街上的眼睛”相悖。雅各布斯写道:“首先必须明白,城市的公共安全——人行道和街道的安全——并不是主要归功于警察,尽管警察是必需的。它主要是由一个错综复杂的、几乎无意识的自发控制的网络和标准来维持的,由人们自己执行。”对于许多城市居民,来说,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已经不再够用,因为街上的眼睛已经慢慢消失。警察对于维持秩序至关重要,不能再成为社会控制的“另一方面”。

  社会科学家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林在1982年3月的《大西洋月刊》中发表的题为《破碎的窗户》(Broken Windows)一文,为正式的社会控制方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持。他们的理论基于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69年的报告,后者曾经在纽约布朗克斯和加利福尼亚州帕洛奥图的停车场放置无牌车辆。威尔逊和凯林在结论中称,在这两个地方,一旦路人意识到这些汽车是被丢弃的,“没有人在乎”,就会发生破坏行为。在帕洛奥图,破坏汽车的是一位路过的中产阶级白人;而在南布朗克斯,则是贫穷的少数族育。以津巴多的实验作为类比,威尔逊和凯林推而广之,认为街区中(而不仅是在一辆废弃汽车中)一旦出现一个破碎的窗户,就会给人以“没有人在乎”的感觉。他们认为,一旦达到了“没有人在乎”这一条件,“严重的罪行将大肆发展”。即使在罪行增加之前,居民也将开始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他们“感到街道无序,街上充满了令人厌恶、令人担忧的事情……一扇没有修理的破窗意味着没有人在乎……所以打破更多的窗户也无需付出任何代价”。

  尽管在雅各布斯看来,无序有很多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威尔逊和凯林来说并不是如此,他们所用的方法在其他方面只有着表面上的不同。两者都在探讨某一些公开可见的行为会产生怎样意想不到的后果。雅各布斯认为,公众人物(在她的分析中,这些是值得尊敬的人物)通过担任“眼睛”的职责而带来可预测性,而这能够创造“有人在乎”的一系列文化意义和期待,从而产生社会秩序。威尔逊和凯林以及那些主张强化警察控制的人则认为,可见的无序和恶名,通过创造一系列“没有人在乎”的文化意义和期待,难以预料地造成了犯罪的后果。



《人行道王国》

米切尔·邓奈尔


马景超、王一凡、刘冉 译

评论
热度(2)
©斵木为耜 | Powered by LOFTER